在西藏地区股海策略,职业教育为众多农牧民家庭开辟了新的就业路径。西藏现代服务业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边巴卓噶自2008年投身该领域,历经17年发展,将最初仅有32名学员的培训班,建设成为年培训规模超过2000人、与5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的全日制技工学校。截至目前,她累计帮助3.6万名学员掌握实用技能,有效带动了当地从“输血式”救助扶贫向“造血式”就业创业扶贫的转变。
初心如磐:从一颗种子到一片森林
2008年,刚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的边巴卓噶进入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工作。正是在这里,她与职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中她发现,许多农牧民群众虽然勤劳肯干,却因缺乏专业技能,始终难以摆脱低收入困境。“他们不是不努力,只是缺少一项谋生的技能”。于是,年轻的边巴卓噶便扎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从培训中心发展到培训学校,又从培训学校升级为西藏首批民办技工学校之一。
办学之路异常艰辛,没有场地、没有师资、没有资金,面对重重困难,她毅然坚持留下来。刚开始的时候,处处捉襟见肘。屋顶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就漏水,教室里不得不摆满接水的盆罐——师生们便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坚持上课。没有专职教师,她就带着仅有的两位同事,既承担教学与管理,又兼顾后勤采买,身兼数职、步履不停,艰难地支撑起了这个当时还不能称之为学校的“学校”。
边巴卓噶与烹饪班的学员们进行现场交流股海策略。(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办学这件事上,边巴卓噶从未有过丝毫犹豫。“看到那些年轻人渴望改变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件事值得做下去,也必须要做起来。”2008年8月招收的第一批学员——32人经过四十五天扎实的藏餐烹饪和服务技能培训后成功结业,并全部迅速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有的进入星级酒店担任厨师,有的自己开起了藏餐馆。一时间消息不胫而走,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学一门手艺,真的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步履不停:从“能就业”到“好就业”
学校逐渐走上正轨,但边巴卓噶深知职业教育唯有紧跟时代、对接产业,才能真正扎根生存、持续发展。她主动调研市场、走访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西藏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背后的人才缺口。于是,一场从内到外的升级开始了——201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西藏现代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突破原有工种较传统单一的限制,明确将办学方向与现代服务产业接轨。
2020年,在西藏自治区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再次实现跨越,成功升格为技工学校,并迁入配备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操工位和现代化设备的新校区,实现了从“赁屋授业”到“专业育人”的蜕变。
在她的带领下股海策略,学校陆续开发出19个培训工种,既坚守藏餐烹饪、酒店服务等传统优势科目,也积极引入咖啡调制、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兴职业培训。学校还与全区5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推行“培训即就业、结业即上岗”的定向培养模式,确保学生结业后有路可走、有岗可上。
边巴卓噶在调研民族服饰产业。(照片由本人提供)
早在2012年学校“迭代升级”期间,边巴卓噶就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学校纳入“同心温暖工程”,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完成41期培训,累计培训超过4000人,许多农牧民学员因此突破语言障碍,融入了更广阔的工作环境。
更令人动容的是,边巴卓噶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他们不只是来学技能的。”她说,“很多孩子从牧区出来,内向、害羞,甚至从没大声说过一句话。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肯定他们,给他们一个机会。”她经常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谈心,为他们联系实习岗位、指导创业计划,甚至多次发起校内捐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渡过难关。
有一个学生,他曾在拉萨火车站附近打零工。通过在学校培训藏餐技艺,他不仅有了一技之长,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起来。结业后,边巴卓噶帮他联系资源、寻找店面,如今他经营着一家藏餐馆,还带了四五个学徒。“边巴老师像亲人一样待我们。”他说,“我现在做的,就是把她教给我的技能、信心、善待他人的心,继续传给更多人。”
以技载道:从职业培训到爱心传递
在边巴卓噶看来,职业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技术,更在于点燃希望、传递温暖。自2012年起,她就积极推动学校与行业协会、村集体合作,发起“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协会创业扶持项目”,目前已在西藏各地建成23个合作点。
例如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阿沛新村,学校帮助培训27名村民运营藏式餐饮演艺中心,如今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村集体年增收80余万元。村子里的人都感激地说:“是边巴校长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她教会了我们怎么经营,我们能有今天全是她的功劳。”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边巴卓噶始终认为爱的教育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一个没有爱心和温度的职业,终将会被社会和市场抛弃。她经常组织师生开展各类公益爱心行动,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餐、定期走访慰问乡村孤寡老人、向地震灾区捐赠物资、参与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职业技能辅导……“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技能不只是谋生,它还有一个属性,就是能回馈社会、温暖他人。”
2025年,边巴卓噶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她说那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荣誉股海策略,而是那些从农牧区走出来的学员们一张张笑脸。她创建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支撑西藏农牧民走向现代服务业的赋能平台。她已帮助3.6万人实现了技能就业、5400人成功创业,真正实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社会稳定性贡献了重要力量。(文一利)
创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