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的空军基地里,你大概很少见过专门为电子战飞机举行追悼仪式的场面吧?可美国海军偏偏就这么干过。2018年,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退役时,美军不光拉起横幅,还专门摆放花圈、点燃蜡烛,许多士兵甚至红了眼眶。为什么这么隆重?原因很简单——一旦没有它的护航,战斗机出门就可能被敌方防空火力打得满身是窟窿。如今张吧策路,当中国空军把歼-16D停在机场跑道上,美国人一看就直冒冷汗,还翻出当年的追悼会照片自我安慰,因为这架“东方咆哮者”已经悄然登场。
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歼-16D,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细看之下,机头的光电探头不见了,机翼下却挂满了四个巨大的黑色吊舱,翼尖还多出两个像长矛一样的装置。远远望去,仿佛一名电工背着沉重工具包准备爬电线杆;可走近看才知道,这些装置里塞满了128组发射阵列,一旦开启,方圆三百公里的空域都能被电磁波覆盖。各种雷达信号、通信链路进入这一范围,几乎瞬间全都化作杂音和乱码,敌方系统直接陷入瘫痪。
但电子战能力并不意味着它只会干扰,歼-16D可不是“光说不打”的角色。它机翼下早已挂好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机腹还装着鹰击-91反辐射导弹。设想一下:当敌方雷达刚刚开机锁定目标,歼-16D会先用强干扰制造满屏雪花,让对方操作员急得手忙脚乱;而等到他们重启系统时,反辐射导弹早已顺着雷达波一路追踪,直接将发射阵地炸成火球。去年台岛以东的演习中,歼-16D与歼-20组成编队掠海突防,结果敌方雷达屏幕全都闪烁得像迪厅舞台灯,指挥所的话筒里更是被电流噪音占满,根本无法下达有效命令。
展开剩余70%美国海军看着直拍大腿:“这不就是EA-18G‘咆哮者’的打法吗?”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EA-18G挂满电子吊舱后机动性大打折扣,最高速度只能达到1.6马赫。而歼-16D在设计时大幅减重,卸下多余装甲后轻了三吨,两台涡扇-10B发动机全力运转,速度能冲到2.2马赫。一次模拟对抗演练中,它硬生生甩开两架F-16的尾追,随后转身用电子战吊舱烧穿对方火控雷达。落地后飞行员还笑称:“他们雷达屏竟然提示——请联系售后维修!”
光靠“软杀伤”还不过瘾,歼-16D还展示过更狠的“硬手段”。在新疆的试验场上,它一升空便让七座红方雷达站瞬间黑屏,地空导弹阵地全都像瞎子一样失去目标。等指挥员急忙启动备用通讯网时,飞行员甚至开玩笑说:“别费劲了,您手机的4G信号现在都在我掌控下。”因为电子战吊舱能模拟通信基站,直接接管整个民用网络。这一能力让美军在报告里用粗体警告:“必须警惕中国正在形成的电磁主权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歼-16D还能担任“情报猎人”。机翼下的白色圆筒其实是信号收集吊舱张吧策路,它能记录雷达的频谱特征,就像猎人辨认狼嚎。下次同型号雷达一旦开机,它能在不到一秒内识别出位置和型号。台岛西部某雷达站去年升级设备,耗资六百万美元,可没过几天又被精准干扰,等于钱全打了水漂。
然而这款战机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2016年原型机试飞时,电子吊舱甚至干扰了自家通信。工程师们连续熬夜改进,最后从菜市场的漏勺获得灵感,将干扰波段设计成“滤网”模式,只针对敌方信号而放行己方通信。这项“智能电磁滤网”技术后来成为专利,美军直到2023年才研制出类似功能。
如今,歼-20飞行员最盼望的搭档就是歼-16D。隐身战机为了保持隐蔽性常常不开雷达,而歼-16D则能在前方制造电磁迷雾,并通过数据链引导目标。在去年东海的联合演练中,歼-20保持全程静默,导弹却在歼-16D的辅助下击落多架模拟敌机,目标甚至还没来得及报警。指挥员打趣说:“这不只是编队作战,更像是刺客背后跟着一名法师。”
美方最担心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在一次兵棋推演里,两架歼-16D配合四架歼-16对关岛实施模拟突袭。它们首先干扰“萨德”雷达,再用反辐射导弹摧毁爱国者系统,随后战机俯冲轰炸跑道。推演结果显示,美军多达48架战机甚至还没起飞就被判报废,而中方的投入成本仅是拦截导弹零头。
更令人心惊的是,歼-16D如今还携带“微型无人机蜂巢”。在一次试验中,它在敌防空圈外释放48架小型自杀无人机,这些巴掌大小的机器钻进通风口烧电路,爬上信号塔剪电缆,仅五分钟就让整座雷达站陷入瘫痪。远处的飞行员悠然喝着咖啡调侃:“给大家表演个魔术,名字叫——消失的防空网。”
电磁频谱之战的残酷,外行人往往根本难以理解。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也许有人只当设备出故障;可实际上,那背后可能是一架歼-16D正在“动手术”,用无形的电磁刀切开敌方防御体系。而当它把干扰换成导弹,战场上只剩下风声——因为所有电子设备,已经在沉默中化为废铁。
发布于:天津市创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